从牙牙学语的年纪开始,母亲便引导我走进了诗歌的世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是她教我的第一首诗,也是我人生中最早接触的诗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背诵词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当我逐渐长大,接触到了现代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我学会的第一首现代诗。"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这轻盈而深情的诗句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时期,面对作文写作这个挑战,我感到有些困惑和无助。这时,母亲再次以她的智慧引导我。她告诉我,写作文时应该像读诗一样,将所要描述的画面在脑海中清晰地描绘出来。我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回忆着李白的诗句:"花中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些画面在我的脑海里如电影般播放,帮助我在写作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四年级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借物抒情。面对这个新的写作技巧,我再次感到迷茫。于是,我向母亲寻求帮助。母亲笑着对我说,诗人常常通过物体或景色来表达情感,特别是中国古代诗词,我可以从中学习。我立刻跑到书柜旁,找出《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果然在里面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借江水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愁;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借助花朵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陆游的"桃花落,闲池阁",则是《钗头凤》中的名句。通过学习这些诗句,我明白了如何借物抒情,拿起笔就能写出充满感情的文章。
五六年级时,我阅读的诗歌越来越多,也能够更熟练地将诗句融入到我的文章中。比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为我的文章增添了神采和深度。
回到家,无论多么疲惫,只要读上一首小诗,我的疲劳就会瞬间消失,做作业也似乎更有动力。
我漫步在诗歌的海洋中,捡起那些美妙的诗句,让它们为我的作文增添了几分神采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