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当前位置 /首页/记叙文/节日/正文

冬至习俗

1000

在潮汕地区,每逢冬节,便有一个深受人们重视的习俗——上坟扫墓。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先人的敬仰和感恩,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

按照潮汕的古老习俗,每年人们会在两个特定的时节进行上坟扫墓:一是清明节,二是冬节。这两个时节的上坟扫墓,在潮汕有着特殊的称谓,分别叫做“挂春纸”和“挂冬纸”。这其中的细微差别,透露出了人们对时节的敏感和对传统的尊重。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家中有新丧,那么在前三年内,家人都应该遵循“挂春纸”的习俗。只有过了这三年,才可以转而进行“挂冬纸”的仪式。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潮汕人更倾向于选择“挂冬纸”。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与气候相关外,还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习惯和情感需求紧密相连。冬节时,气候相对干燥,与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草木生长形成鲜明对比。这时的道路更加易行,也便于人们携带祭品上山。不仅如此,干燥的天气还为人们在山上野餐提供了便利,不用担心雨水打扰。

当谈及冬节扫墓的祭品时,其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远,都足以体现出潮汕人对这一习俗的重视。通常情况下,祭品会包括五牲或三牲,这是对传统祭祀礼仪的继承。除此之外,人们还会添加鲜蚶、柑橘等物以及各类潮汕特色的食品。在这些祭品中,鲜蚶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在潮汕方言中与“吉利”谐音,人们认为它能带来好运。

祭拜仪式开始时,除了要拜祭先人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祭拜墓旁的“土地爷”。这位被称为后土之神的神灵,在潮汕人的信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相信他能保佑墓地安宁、家族昌盛。祭拜仪式完成后,人们会在墓前进行聚餐。这种野外的聚餐氛围轻松而热闹,不仅有长者的举杯闲谈,还有儿童的嬉笑玩耍。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家族和谐、融洽的温馨画面。

在野餐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细节:那盘鲜蚶必须被完全吃光,并且蚶壳会被撒在墓堆上。在潮汕文化中,蚶壳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被称为“蚶壳钱”。人们相信,将这些蚶壳撒在坟头可以作为冥钱使用,为先人在阴间提供财富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规例与祭品中的大鱼有关。这条大鱼通常会全尾或截分两段地呈现在盘中。按照传统规例这条大鱼是专门留给办理此次饮酌者的家属的。因此在野餐过程中其他人是不允许吃它的。如果你不熟悉这一规例误食了大鱼那么可能会被人认为是不懂规矩和情理的。

总的来说,冬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在潮汕地区不仅仅是一种对先人的缅怀方式更是家族凝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word文档
冬至习俗
将本文Word文档免费下载到电脑或在线打印

下载文档

打印文档

英文作文

TAG标签:
本站内容来源网路,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