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的家乡,这个传统的习俗犹如一首古老的歌谣,年复一年地在每一个冬至的前夕回荡。每当听到这熟悉的诗句,我都会想起那个温暖的夜晚,奶奶坐在明亮的灯光下,专注地搓着汤圆。
听奶奶讲,冬至这一天的夜晚是一年中最长的夜,而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古时候的人们称冬至为“大冬”或“亚岁”,还有“冬至如小年,吃汤圆长一岁”的说法,寓意着吃了汤圆后新的一年里会更加健康、长寿。
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奶奶都会亲自制作汤圆。香喷喷的芝麻馅早已备好,雪白的糯米粉被揉成了一大团,像极了一个大而结实的棉花糖。在明亮的灯光下,奶奶开始了她那熟练的手艺。只见她从那个大大的米粉团上掐下米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不一会儿就搓成了比拇指粗的长条,再用刀将这长条切成一个个长短相同的小段。拿起其中的一段,在双手里360度地旋转着捏,慢慢地捏成了伞状。她一手托着皮,另一手舀了一小勺芝麻馅放了进去,然后一边转动手中的这个“小碗”,一边给它封口,再快速地搓圆它,眨眼之间,一个圆圆的汤圆就诞生了,真像个可爱的白玉球啊!
奶奶做得如此熟练,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每次都惹得在一旁观看的我,饶有兴趣地去帮忙。可我每次搓出来的汤圆或大或小,有时还漏馅儿,这让我对奶奶的手艺越发佩服了。奶奶不仅搓得漂亮,而且搓得极快,我这儿好半天才搓出了一个模样差强人意的,而奶奶面前早就摆上了一整排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汤圆了。它们白白的、软软的、嫩嫩的,多惹人喜爱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肚子里的小馋虫蠢蠢欲动,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嘴里。每回,奶奶都会刮下我的鼻子,乐呵呵地说:“别急,明天早上再煮给你吃。”
家乡冬天的早晨,天总是亮得那么晚。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奶奶就起床了,她把准备好的汤圆一个个下到烧开的水中,煮沸以后,加一碗冷水入锅,再次将水烧滚,汤圆就起锅了。端上桌,热乎乎的,晶莹透亮,隐约可见里头的芝麻馅,一股香气也扑鼻而来。我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怕烫着自己先轻轻地吹了几口气,然后轻轻一咬,哇,那又香又甜的芝麻便涌了出来,在口中慢慢化开,充满了口腔,怎一个“美”字了得?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汤圆,说着笑着,屋子里洋溢的满是温馨。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呢?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了原来吃汤圆是在明清时期就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那时做汤圆是为了用来祭祖。现在的人们,冬至吃汤圆,应该是取汤圆“团团圆圆”之意,表达人们对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的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