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作为中华民族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百善孝为先,这不仅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更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孝,就仿佛失去了心脏,只留下一具空洞的躯壳在世间游荡,已经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开创一番事业呢?
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这个故事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孝的力量。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一位少年,幼年丧母,父亲另娶了一位女子为继室。闵子骞向来以孝顺著称,对待继母如同生母一般尊敬和爱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继母连续生育了两个儿子,对闵子骞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常常在丈夫面前说他的坏话,挑拨他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来临,天气异常寒冷。继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做的棉衣里,铺的是暖和的棉花;而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却只是些不保暖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轻飘飘的,怎么能抵御严寒呢?所以,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闵子骞还是感到冷得如同赤身裸体。然而,继母却对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很厚实。他是太娇惯了,故意装出冷的样子。”
有一天,父亲要外出,闵子骞驾车相随。凛冽的寒风吹过,他冷得瑟瑟发抖,手冻得几乎握不住缰绳。终于,缰绳从手中滑落,马车差点坠入悬崖。父亲勃然大怒,挥鞭狠狠地抽打闵子骞。棉衣被打破,里面的芦花飞了出来。这时,父亲才明白事情的真相,回家严厉责备妻子,并决定将她赶出家门。
面对父亲的决定,闵子骞跪在地上,哭着劝阻:“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所有人,包括闵子骞的继母。她深受感动,后悔不已,从此视闵子骞如己出。这就是孝行的伟大之处,它能够感化人心,让冷漠变得温暖。
古人云:“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加孝敬父母,因为孝道是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美德。然而,现实中有些人的行为却与之背道而驰,他们甚至要求父母来“孝敬”他们,认为父母理所当然应该养育他们,为他们做牛做马。只要自己过得逍遥快活,就把别人的苦难抛诸脑后。但试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如果这些都不能触动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么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弃和摒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铭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