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十月十一日,又是一个寂静的漫漫长夜,苏轼独自坐在窗前,手持烛火,却没有一丝一毫的人影陪伴。他将目光投向窗外,只见一弯新月高悬在黛色的夜空中,宛如一幅水墨画中的景象,映入他的眼帘。那冰凉而又纯洁的光晕洒满了漆黑的房间,唤起他内心深处的宁静。
木板床、薄被子,既硬又冷,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抱怨。相反,他自嘲地笑了笑,心中暗想:“还好有张床可以睡。”于是他披上衣衫,起身出门。
“这么好的月色,为何不享?”他想着,快步走出家门,直奔承天寺。一路上,秋风拂面,竹林小道上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皎白的月光如同一泓清泉洒满庭院,照亮了每一个角落,让整个世界都显得明亮起来。
在庭院中,他找到了好友张怀明,两人并肩走在月光下,谈论着过去的日子,无论是官场上的得失,还是乡间野路的趣闻趣事,他们都畅所欲言,无所不谈。
竹子和松柏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像是水藻在自由摇摆,又像是游鱼在水中嬉戏,真是妙趣横生。苏轼不禁吟诵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渐渐地,原本凄凉的竹林被两人的愉快气氛所温暖,不时从林间传来爽朗的笑声。他们深知人生就像一条山路,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平坦也有坎坷,苦难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插曲。面对它需要步步为营,防不胜防,但如果学会享受,就像飞蛾破茧一样,人生或许会上一个高度。
此时此刻,酒香四溢,竹柏摇曳,他们的孤独与悲哀逐渐融入这静谧的夜色中,只留下爽朗的笑声和满院的温馨。在这个夜晚,苏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体验到了逆境中的祸福倚伏的快乐。他的享受使他在苦难中绽放出了最美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