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听到一种呼声:鼓励年轻人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这种观点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它呼吁年轻一代要积极进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一种不同的观点:只要年轻人健康快乐就好。
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并不冲突。追求卓越并不意味着忽视健康和快乐,同样,拒绝平庸也不代表放弃对健康和快乐的追求。实际上,这两个观点都反映了现代社会心理的深刻变化。过去那种“望子成龙”的社会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是所有人都必须力争上游,成为最优秀的人才。现在的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他们认识到,追求卓越的基础仍然是健康和幸福。同时,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也越来越多元化,他们意识到追求卓越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众多可能中的一个。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使得传统观念的地位受到了动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卓越”本身的异化。人们开始把追求卓越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为了追求卓越而拒绝平庸,却忘记了真正的目的是让年轻一代更好地发展。“平庸”变成了一种被唾弃的行为。现代教育业的一些畸形现象就是这种异化的结果。过度的追求并不会让人变得更优秀,反而可能导致“垮掉的一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呼吁我们要从盲目的热情中醒悟过来,转向理性的追求。
另一方面,个人才能的限制也决定了许多人无法达到“卓越”的标准。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去接受。但是,健康和快乐却是每个人都可以且极有可能争取到的。无论是追求卓越还是只求健康快乐,最终的目的都是个人内心的满足感。不同的是,每个人达到这个终点的道路可能会有所不同。另一条路,也只能是弗洛斯特所说的那条“未选择的道路”。
在追求卓越和平凡,以及追求健康快乐这两条道路之间做出选择确实非常重要。但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我们都不能忘记人的主体性,始终不能抛弃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实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