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春风吹过桃李花海,落叶飘零在梧桐树下,万物生灵的音容相貌在每一个时刻都在悄然改变。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变化与不变,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却是在相互依存中共同存在的。
人生就像是一盘棋局,黑白两子落在经纬交错的方格上,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对待,如履薄冰。面对棋局的沧桑巨变,他以宏观的视野和万变的手法应对。吴清源先生的一生就是如此,他的身影和他的棋子一同落在那个格局混乱的民国时代。在棋局之上,他以诡异简洁的手法,变幻莫测的棋局,让对手“繁华殆尽”。而在棋局之外,他同样是一个随世事漂泊的独行者,一个只心系围棋的人。无论是对弈中还是生活中,吴清源先生都是以万变之化,应对万变之事。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语,重向高山愧旧琴。”这便是文学泰斗周汝昌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
当初曹雪芹耗尽毕生心血,历经十年沧桑,在“红楼”的笔耕中走到了他自己生命的尽头。而文学大师周汝昌,在研究“红学”长达六十年的旅途上,同样奔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在这条生命的长跑中,他所度过的辛酸苦楚,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年少的周先生,治学书画,丝竹粉墨,无一不精。他虽生于书香门第,但是他的年少时光却是在那个哀鸿遍野的社会里听着军阀混战的炮声度过的。而引领他走上红学之路的是与胡适先生的一次偶然相遇。从此,这位红学大师真正的旅途便开始了。无论是长达八年抗战,还是对文学家地狱般的*,都没有丝毫击退这位大师前进的步伐。当周先生完成他当初对胡适先生的提议时,已经度过五十六个春秋。于是,百感交集的周先生赋诗道:“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他用他那一生未变的宏愿,勇敢地应对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当真是“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是万变的吴先生还是不变的周先生都已经远离了我们,而在生活中迂腐的人永不改变,趋炎附势的人变得过火。大抵都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与未来充满迷茫与恐惧,以至于迷失了自己,而历史在永恒的变化中,终将会模糊这些人的印记,他们不会被世人所追忆。
吴清源先生和周汝昌先生的身上都存在着“不变”与“变化”,至于原因,在我看来,两位先生甚至是许多伟人,都有着一个永恒不变的信念,来抗击世事的沧桑巨变。
所以,不变的信念就像是未经雕刻的胚玉,在历史的如刀般的变化中,坚持本心,终将会刻出令人敬仰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