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学的角度来看,我倾向于将这部电影评价为一部前段尴尬、中部渐入佳境、结尾融入主旋律的影片。在电影的开端,万国鹏横店之前的剧情,给我的感觉就是虚假。“不真实,不接地气,对话尴尬,演员演技生硬。”这是我边观看时边在手机上记录的感受。当然,在交流过程中,尔导诚实地提到了关于前半部分节奏把握的问题,但我并不认为节奏与戏感存在冲突。当然,如果尔导是故意通过表现演员的生硬来衬托后期故事的话,那我就无话可说。此外,这段戏剧的地点设定在东北,剧中人物来自农村普通家庭,但他们的语言完全没有东北口音,让人看着十分不适。我相信适当的东北口音绝不会让影片达到如此“难堪”的地步。个人认为,对于小人物的真实塑造,尔导应该再看看贾樟柯导演的作品。
影片的中部开始渐入佳境,是在观众记住每一个演员之后。横店是一个大舞台,无数人在这里来来往往,他们带着相同的目标来到这里,离开时或许带着成功,但更多的是带着失望。在这部影片中,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疯了的凯哥和他的圣母般的妻子。凯哥带着梦想来到横店,他十七岁就在一起的妻子带着爱情陪他来到横店,可以说妻子的梦想就是凯哥。她以一种近乎于“宠溺”的状态一直支持着凯哥的梦想,直到有一天,她怀孕了,她想要生孩子,而凯哥却对她说出不能毁了他的梦想,他的人生般残忍的话语,她的梦想破碎了。她说:“当我听到一句话时,我就知道这样的生活要结束了。”这样的话对我而言几乎是冲击性的,很多时候你就是知道,当你到达某个状态的时候,一切就该结束了。
尔导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描写凯哥的失败,这让我觉得放大了一个人生的失败,让我觉得近乎残忍。你费尽多年得到一个可能一辈子只有一次的机会,但你却以一种超常失态的状态眼看着自己一点一点把它流失,你的确会精神崩溃。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懊悔却又无力。仔细想想,发现也许这也是告诉你一切该结束的那个点。凯哥疯了之后在马路上一遍又一遍念之前什么都说不出来的台词之时,完全戳中了我的泪点,当时脑子中只剩下了北岛的一首诗:“杯子碰在一起,都是梦碎的声音。”对了,王婷和万国鹏天台分手戏过于用力,近乎话剧方法,反而显得不真实。
啊,结尾真美好,啊,结尾真主动向上。一个不折不扣的主旋律。万国鹏追车戏,追上了是电影是童话,追不上了是生活。生活告诉你,大部分姑娘会当老板娘。对我而言,其实比较期待看到一个惨烈的结局,原因有很多,有尔导说的怕电影上映后引发一群青年人横店追梦,这个梦我相信大部分人会是当头一棒;也有现实性,剧本连贯性问题;当然还有个人口味问题。尔导在做电影交流时,也说过喜欢主旋律的电影,美式好莱坞的主旋律就是不会允许古惑仔的出现,传达美传达爱。但我仍觉得,太过于主旋律就成了虚无主义,和现实对比太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