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们三四岁起,就被父母引导着接触诗词和古代的一些经典之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文字仿佛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随便一提,信手拈来,就能背诵十几首。然而,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和深意呢?
当我们进入小学后,学习的内容与之前大不相同。不仅要接触更多的诗词和文言文,还要要求背诵、默写并了解其含义。例如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们知道要热爱祖国,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而《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则教会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沉着冷静,对他人质疑进行机智且不失礼貌的回击。《学奕》告诉我们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所有的国学都是古人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他们的心境和想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哲理,为我们以后的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步入初中后,我们对国学的理解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学会欣赏诗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学会体会各种写作手法,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厚积薄发。正如古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需要把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中华人民独有的瑰宝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手机视为生活的必需品,却忽视了国学的存在。信息快餐的读图时代取代了读书时代,人们只知道在网上查找信息,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忽视了传统文化。相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的国学知识。因此,所有的中华文化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让我们走进语文,走进国学,让国学知识弥漫我们的生活,用笔墨点染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