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中国众多的民间节日中,无疑是最为隆重的一个。这个节日充满了独特的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粽子、茶鸡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节的象征。
小时候,我对于端午节的期待程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狂热。那不仅仅是因为我可以享受到香喷喷的粽子,更是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在节日里,我们才能品尝到这种美味。那个时候的生活虽然单调且苦涩,但是端午节的到来总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和期待。
提到粽子,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乐趣的体现。每年端午节前夕,母亲会在头一天晚上泡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我和母亲就会一起包粽子。绿绿的粽叶包裹着糯米和大枣,我们将其塑造成三棱形的形状,然后放在大锅里煮上几个小时。煮好的粽子被母亲浸泡在备好的冷水桶内,冷却后,她会小心翼翼地剥开竹叶,露出白嫩的糯米和紫红的大枣。蘸上白糖,一口咬下,那种香甜可口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插上从山上采摘来的艾蒿,据说这是为了避邪。尽管我们小孩只是盲目模仿,并不懂其中的含义,但这却是我们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端午节早晨,起床后,母亲会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踝上缠上五彩的丝线,据说这可以去病除邪。在我心中,这些五彩的丝线就是那些精美手镯的替代品。有些家庭还会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香荷包佩戴,而我的母亲则是亲手用小布头制作,里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如此,我们也感到十分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