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处果核般狭小的天地,也能拓延出无垠的精神世界,这是哈姆雷特在挥舞双手向朋友倾诉心声时所表达的哲理。于他而言,爱情如同那枚包裹着他情感的坚硬果核,虽看似有限,实则蕴含着无限深邃的情感空间。而在我这里,读书则是我的宇宙,浩渺无边,包罗万象。
佛家有云,一沙一世界,我则视书为承载无数世界的沙滩,而阅读正是我在沙滩上悠然自得地沐浴阳光,享受那份宁静与舒适的过程。漫步在读书的路上,我不随波逐流,当众人皆沉醉于教科书、参考书以及作业本的海洋,并以此标榜自己正在阅读的时候,我却选择避开那些关于考试趋势的喧嚣嘈杂,更愿意为了寻找美,静夜灯下细读课本。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试卷,更是为了探寻寒江独钓“雪”的那种寂寥空灵之美,为了追寻宛如“洞在清溪何处边”般稚嫩却又真实的生命探索之旅,为了缅怀古战场上“黑云压城城欲摧”的雄浑壮丽。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大千世界又岂能轻易阅尽?走马观花不是我的风格,咬文嚼字也不是我的追求,就如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钓鱼,意在品味人生与生存之道,尽管他的渔获不多,但更多的是寄情山水;而我,则是在书中辨析美丑,借以看清自我人生的真谛。
在这条读书路上,我并不孤单,有许多志同道合的同伴陪伴左右。虽然难以统计究竟有多少人曾涉猎过书籍,但真正热爱并沉浸其中的人其实并不多。董仲舒一篇《三上》的文章使我们跨越时空成为笔友,胡适先生的一句“读书当在无疑处有疑”让我深深折服,鲁迅先生激昂的文字让我热血沸腾,而成功学始祖拿破仑·希尔(非法国皇帝)的一席话语更是赋予了我前行的力量。还有许多其他同伴,他们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海角,甚至已经步入另一个世界,但这并不会妨碍我与他们的平等对话和交流。我们一起在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共同探索未知领域——即便这意味着我要挑灯夜读至天明。
然而,在这条读书之路上,我也有自己的坚持和脾气。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怎能一味盲从、毫无主见?又怎能让书籍束缚住我们的思想,从而陷入悲剧的人生困境?郭沫若曾言:“死书读活人,能把人读死;活人读死书,能把书读活。”我愿做后者,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对不合胃口的内容说不。当爱因斯坦用错乱的时钟和复杂的公式困扰我时,我会果断地合上他的世界;当红楼梦中的人物上演着令人烦躁的悲欢离合时,我会礼貌地请他们暂时离开我的视线。我就是我,阅读的目的在于丰富我的心灵与灵魂,而非让自己迷失在书本之中。我深知,无论哪位作者在我合上他们著作的那一刻,或许都会微笑着说:“这孩子!”这是一种关爱,一种喜悦,因为我没有让他们创造的世界被尘封在书架角落,因为我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聆听他们的智慧,因为我知道,我还会再次翻开他们,与他们再度对话。
我就是这样的我,行走在我的读书之路,遨游在我的无限宇宙之中,我将继续前行,因为前方,还有一群古今中外的同伴等待着我去结识,去交流,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