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称之为羊羔儿馍,这个名称源自古代的“羊”与“祥”同音,因此取其吉祥如意的寓意。每当春节来临之前,农家妇女们会用灵巧的双手捏制出各种形象生动的面塑制品,如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等等,每一种都代表着吉祥如意、福寿荣华的美好祝愿。
在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上坟祭祖时使用的面塑造型是“蛇盘盘”。据说,吃掉“蛇头”便能“减毒头,免灾祸”,这一习俗充满了神秘而古老的色彩。
农历七月十五,霍县境内的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狮、虎、狐狸等种种造型各异的面塑,无不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在这天,如果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会变得心灵手巧。新媳妇过门的第一年,娘家会给她送“羊羔儿馒头”,以示祝福。婴儿满月时,姥姥家会制作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在面圈上塑出十二属相的面塑。宾客来祝贺,便会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共享这份喜悦。
绛州面塑是今日新绛县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每逢年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会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花馍”。花馍的造型十分夸张,尤其是“走兽花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五寨面鱼是晋西北五寨县的一种独特风俗。这里的百姓有一种捏面鱼的习俗。捏面鱼就是用面粉捏成鱼的形状,然后经过着色加彩,再用文火烘干,就可以当作工艺品收藏了。面鱼不仅可以用来赠送亲友,还可以作为外出时的干粮。除了捏面鱼外,他们还捏制瓜果类、花草类、动物类、禽兽类、人物类等多种类型的制品,也习惯称之为面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