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恩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有人讲述妈妈背着高烧的自己奔波于医院之间,急得都哭了;有人回忆起爬山时不慎摔倒,头上流血,爸爸妈妈求医生一定要救救自己;还有人分享小学时读书不好,爸爸每天陪自己看书写字,虽然累但从未抱怨。
然而,当被问到如何报答父母、感恩父母时,不少学生的回答却显得模糊和零碎。有的学生表示要给父母买大房子、小汽车,或者买很多补品给他们吃;有的则说要考出好成绩,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父母。他们认为帮父母倒杯水、打扫卫生等日常琐事太小,不屑一顾,纷纷表示长大后要做大事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我假设了一个情境:一位同学长大后想感恩父母,但由于工作辛苦、收入不高,无法实现给父母买房的愿望。他很犯愁。对此,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建议,如打很多工赚很多钱,想尽一切办法让父母住上大房子,或者给他们买很多东西等。虽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孝心,但也意识到需要正确的引导。
于是,我将他们提到的感恩行动分为大事和小事,并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想法。经过辨析,学生们逐渐认识到其实多跟父母聊聊天,常回家看看,或者多往家里打电话,再加上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在老师的温馨提示中,学生们若有所思,懂得了感恩父母可以从小事做起。
课后作业是向父母说一句感谢的话,给父母送上一枝康乃馨,给父母洗一次脚……学生们认真地完成了这些作业,不再觉得别扭。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他们真正体验到了感恩的意义。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认知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老师应努力使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自己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