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五六年没有代课了,今天在这个充满众多专家和老师的场合上课,我实在感到有些底气不足,对不住大家了。接下来,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排的,将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入到生动感人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当我初次阅读这篇文章时,被那个名叫小兵的小男孩深深打动了。尽管他年纪小小,却如此懂得为他的妈妈和爸爸着想,尽力减轻家庭的负担。作为一个母亲,我内心深处感到痛心,因为他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享受童年的快乐、纯真,不能如愿地拥有自己喜欢的玩具。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要省下买玩具的钱,而自己对玩具的喜爱只能在玩具柜台前痴痴的观看中得到些许满足。当售货员阿姨了解到情况后想要送给他玩具时,他却果断地拒绝了,这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懂事与成熟。
基于此,我想在课堂上把我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流程: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男孩对玩具有多么地喜欢。让学生自读后抓住关键词语,从小男孩在玩具柜前的表现入手,通过观察人物的外在表现,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为理解下文小男孩的不买不要、体会人物的品质打下坚实基础。
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思考讨论小男孩那么喜欢小汽车,为什么不买一辆呢?结合课文内容,抓住“为什么喜欢却不买”这个核心问题,统摄文章的主体部分,直接进入妈妈的那段话,既理解了小男孩不买自己做梦都想得到的汽车的原因,又体会了妈妈的心情。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我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在孩子的内心受到震撼充满感动之后,让孩子写下自己内心要说的话,既让孩子的感情再一次得到升华,又训练了学生写的能力。这是大致的阅读流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识字教学。在识字环节中,我主要是根据小孩子识字的规律特点,先让学生识词,由带拼音的词到不带拼音的词,再到单个的生字。并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了的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在识字及阅读过程中,我渗透理解一些词的意思,例如柜台啊,富裕啊,目不转睛啊,等等。总之,在这一课上,我只想扎扎实实地让孩子学到些知识,并力争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使孩子受到一些熏陶。
上完课后,我深切地体会到不经常亲自讲讲课是不行的。平时在听课或指导老师讲课时,说得都一套套的,但真正上起来才知道设想的在实践中不一定就是适合的。不经常在课堂上,别的不说,就这嘴皮子都生锈了,总有说不溜说不痛快的感觉。上完课后,我觉着有好多遗憾:
第一,我觉得课堂节奏没把握好。一方面是我这节课没怎么试讲,只在教学思路刚刚成形时试了一次,讲了一个小时,所以对这节课各环节时间的分配,还只是限于我的理论设想,实践中没有太大的把握。另一个就是学完生字词一看已经过去十几分钟了,怕后边完不成,就加快了后边品悟环节的速度,显得有些前松后紧了。
第二,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觉着这节课,学生对于文本、对于小兵这个男孩子所应滋生的那份感动,那份感情还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真切体会到,感动自己的不一定就能感动孩子,毕竟现在的孩子生活得太幸福了,一点苦难都不曾经历过。设计课时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想过在后文中“妈妈叹息着说”的那句话的时候,是不是插一些妈妈辛苦、劳碌的图片,配上音乐,渲染一下,但又觉得语文课上孩子真正的感动真正的感情应该来源于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在与语言文字的共鸣中产生,就打消了播放图片音乐的念头。也产生了这点遗憾。
第三,觉得课堂上,老师说的话还有些多,这就导致了学生说的有些少。再有就是学生读得如果能再充分些就好。
当然,本节课还有许多其他的缺憾,就不一一列举了,留给大家批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