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半,即元宵节,又名灯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旧时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庆的气氛中。
在这一天,人们常常多吃米粉圆子。小粒无陷者为“糖圆”,大颗有陷如白果、枣泥、油水的称“元宵”。这些圆子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寓意新的一年里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晚间家宴后,人们便外出赏月观灯。入夜,火树银花,城门大开,大街小巷到处彩灯游动,处处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据说常州元宵节灯市的盛况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一首儿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场景:“甘棠桥,对鼓桥,鼓楼对着庙门口,镗镗镗!灯来哩!灯来哩!什么灯?一团和气灯,二龙戏珠灯,三元及第灯,四面如意灯,五子夺魁灯,六角风菱灯,七子八婿灯,八仙过海灯,九莲灯,十面芙蓉灯,镗镗镗,灯来哩!后面还有一条老龙灯。”
据传,在太平军攻克常州后,每逢元宵节,“圣兵”敲起“太平军锣鼓”欢庆新春。青云坊两侧楼上,太平军男女“圣兵”化妆演唱滩簧,军民同乐,往往通宵达旦。这天,街头巷尾常有五七人一起,手提锣鼓,边敲边行,俗称“浪街元宵”。妇女夜间结伴到郊外或村外走三座桥,来回路线不能重复,称“走三桥”;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夜的菜,拭衣领,称为“解发腻”;乡间姑娘还把扫帚、竹枝等用麻茎扎成一丈高的芦炬,在田间焚烧,谓“照田财”,以占卜干旱和雨水的情况。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人们对元宵节的热情依然不减。每逢元宵节,我们还会保留晚上吃“糖圆”或“元宵”的习惯,吃过晚饭,还会去街上参加元宵节灯会,猜灯谜。回家还能看元宵晚会呢!这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祝福的日子,也是一个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