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为万物之灵,其丰富的情感世界是无法估量的。即使是最活泼开朗的人,也难免会有深藏心底的伤心处;即使是多愁善感的人,也会有幸福洋溢的时候。这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幸福与伤心。当一个人处于伤心时,他需要别人的默默关心和陪伴;而在幸福时,他渴望有人能分享他的快乐,给予祝福。这就是理解的力量,能够理解自己的人,我们称之为“知己”。
回顾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辉煌印记的伟人、圣人们,在他们的成名、成圣道路上,都需要许多人的理解和帮助。就拿被誉为“至圣”的孔子来说吧。在春秋后期那个尔虞我诈、烽火连天的时代,“仁、义、礼、信”这一系列的思想已经不再受到重视,各国诸侯们遵循的是弱肉强食的规则——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在这样的混乱时代里,孔子,作为一名破落贵族,一名士人,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拯救社会的责任,奋笔疾书,握拳呐喊,周游列国,劝诫各国诸侯奉行仁义,实施仁政,停止战争,造福人民。然而,没有一个诸侯愿意听从他的建议。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他在各国之间游荡14年而不放弃呢?我想,除了他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追求外,更多的是子路、子贡、颜回等一大批弟子的理解和支持。没有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孔子的成圣之路,也就不会有他“至圣先师”的美誉。这种理解,是对一个人心灵的帮助,是对一个人精神上的支持。因此,才有了那句深入人心的俗语:“理解万岁!”
著名的琴师伯牙同样需要理解。虽然历史上并未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想象,他在生前音乐会场场爆满。然而,当他听到樵夫钟子期发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感叹时,也会心头微微一震——“这个人真是我的知己呀!”钟子期的评价,不仅仅是对伯牙演奏技术的肯定和赞美,更是他们心灵相通、相互理解的体现。也难怪伯牙日后会在子期的坟前吟诵:“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更为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别人的理解,也应该去理解他人。在母亲辛苦做完家务后为她泡一杯茶;在父亲临睡前为他洗一次脚;在朋友伤心时陪他聊聊天……这些都是理解的表现。我们的理解会让别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得到解脱,会使人们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愉快!